◎本报记者 孙盈
“多亏了咱协心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烘干设备,收获的20余万斤小麦基本达到国家收购标准,每亩地还比正常卖高出50元。”家住沛县魏庙镇河涯村队的家庭农场主杜发营说,今年麦收期间遭遇连阴雨,如果没有联盟提供的烘干设备,小麦的收成肯定要受到影响了。
在沛县协心家庭农场服务联盟,农民种粮,联盟收粮。通过订单式收购,稳步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的同时,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,提升了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,增强了农民抱团取暖共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。
而杜发营口中的协心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成立于2015年,是沛县成立最早的联盟组织之一。主要覆盖全镇7个行政村22家粮食种植类农场,金融机构、农资企业等单位会员十余家,辐射面积达1万余亩。“咱农民自己种田,在农资服务、农机服务、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,个体的力量都是薄弱的。有了这样的家庭农场联盟,咱农民也能抱起团来‘取暖’了。”杜发营感慨道。
家住魏庙镇韩营村的家庭农场主老贾夫妇流转了200多亩地,经营了七八年。每年夏收和秋收,因为自家没有机械收割,他们吃了不少苦头。自己购置的小型机械,效率太低不说,平时的利用率也不高,而大型的成本又高,还要建仓储设施。家住佟场村的张洪平也有着类似的烦恼。“好的植保机械一天作业有三四百亩,还能减少人力,但往往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。自个儿买一台吧,一年用不了几天,多浪费。如果有一个专业的组织,能提供服务,还能省钱,那自然是最好的。”张洪平说。
在魏庙镇,和老贾夫妇与张洪平一样有着同样烦恼的家庭农场主不在少数。二三百亩的种植面积,不可能购置一整套农业设备;在农资市场没有话语权,成本高、质量难有保证、金融贷款难度大……这些牵涉农业服务方方面面的问题,束缚着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经营的手脚。
针对一系列问题,魏庙镇于2015年成立了全县第一家联盟组织——沛县协心家庭农场服务联盟。随后,又成立了沛润、开喜两家家庭农场服务联盟,为家庭农场提供农资供应、农机服务、粮食存储、植保、防疫等技术与管理资源共享,资金互助、信息互通等。联盟还定期召开农场主联盟会员座谈会,集中开展农技培训,不定期组织家庭农场主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农业生产经验。
“就说这插秧机这块吧。”农场主张洪平告诉记者,“夏种”期间,普通插秧机的行距宽度在30厘米左右,而联盟提供的插秧机的行距在25厘米上下,一亩地就可以多插十多趟秧苗,每亩地要多收100到150斤粮食。“使用这种大型插秧机,我付给联盟每亩地220元的租金。按照每斤1元的水稻收购价来算的话,多收的这部分粮食得到的收益几乎可以抵得上使用收割机的费用了。”
下一步,魏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全镇各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将重点引导家庭农场发展品牌、绿色、有机、循环农业。按照“联盟+农场+农户+服务”的多元化发展模式,引导倡导有机、绿色、生态农业发展,将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打造成新品种、新技术的推广平台,让更多家庭农场从中受益。
版权声明:
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、彭城晚报、都市晨报、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
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